|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手术缝线若不及时拆除可能导致伤口感染、线结反应或瘢痕增生。缝线分为可吸收与不可吸收两类,可吸收线通常无须拆除,不可吸收线需在医生指导下按指定时间拆除。
不可吸收缝线长期滞留可能引发局部异物反应,表现为红肿、疼痛或渗出液。缝线作为外来物质持续刺激皮肤,可能诱发细菌定植,增加伤口感染风险。未拆除的缝线可能阻碍表皮细胞正常爬行,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或形成明显蜈蚣状瘢痕。部分特殊部位如关节处的缝线未拆,还可能因活动摩擦造成线结断裂或组织切割。临床常见需拆除的不可吸收线包括丝线、聚丙烯线等,拆除时间通常为头面部5-7天,躯干7-10天,四肢10-14天。
可吸收缝线虽能自行降解,但少数体质敏感者可能出现排异反应,表现为局部硬结或肉芽肿形成。免疫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延迟吸收现象,此时仍需医疗干预。特殊涂层缝线或抗菌缝线若滞留过久,其药物成分可能影响周围组织修复。儿童或糖尿病患者因代谢差异,可能出现吸收时间延长的情况。可吸收线材质包括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对二氧环己酮等,完全吸收需60-90天。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或剧烈运动。发现缝线周围红肿热痛、渗液或线结松动时,应及时返院处理。不同部位拆线时间需严格遵医嘱,糖尿病患者或营养不良者需延长观察期。拆线后可使用硅酮凝胶预防瘢痕,避免日光直射新生皮肤。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缝线相关并发症。
骨髓炎术后发烧可能是术后正常反应,但也可能提示感染等危险情况。术后发烧通常由{手术创伤反应}、{伤口感染}、{肺部并发症}、{药物热}、{深部脓肿形成}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抗感染治疗}、{伤口处理}、{影像学检查}、{血培养监测}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联系主刀医生评估发热原因。
1、手术创伤反应
术后3天内低热多与手术创伤有关,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机体在修复过程中释放炎性介质可能引起吸收热,此时可观察体温变化,配合冰袋冷敷额头或腋下。若伴有切口红肿渗液或持续高热需排除感染。
2、伤口感染
术后5-7天出现弛张热可能提示手术部位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口可能出现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需进行脓液培养。医生可能开具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或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同时需加强切口换药。
3、肺部并发症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坠积性肺炎,表现为咳嗽伴高热。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CT可见斑片影。除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外,需配合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物理治疗。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需吸氧。
4、药物热
使用某些抗生素或镇痛药可能引起药物热,体温曲线与用药时间相关。特征为皮疹、关节痛但无感染征象,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常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期间,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
5、深部脓肿形成
骨髓炎病灶清除不彻底可能导致深部脓肿,表现为间歇性高热伴患肢剧痛。MRI可见液性暗区,血沉和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需穿刺引流并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
术后应每日监测体温4次,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生素。发热期间多饮水补充电解质,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若体温持续超过39℃超过24小时,或出现寒战、意识模糊等表现,需立即返院复查血常规、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恢复期需加强营养摄入,适量补充蛋白粉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但禁止擅自调整抗生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