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2次阅读
血淀粉酶不高不能直接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慢性胰腺炎可能由长期饮酒、胆道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反复急性胰腺炎发作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反复腹痛、脂肪泻、体重下降、糖尿病等症状。
1、长期饮酒
长期过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之一,酒精会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导致胰腺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饮酒后加重。治疗需严格戒酒,配合胰酶替代治疗如胰酶肠溶胶囊,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合并糖尿病需控制血糖。
2、胆道疾病
胆石症或胆道狭窄可能导致胰管梗阻,引发慢性胰腺炎。患者常见餐后右上腹隐痛、黄疸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MRCP明确诊断,胆源性胰腺炎需处理原发病,如内镜下胆管取石术,同时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疼痛管理可选用塞来昔布胶囊。
3、遗传因素
遗传性胰腺炎与PRSS1基因突变相关,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胰腺炎。此类患者血淀粉酶在急性期可能升高,慢性期常正常。治疗以预防急性发作为主,需避免高脂饮食,急性发作时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慢性期补充胰酶肠溶胶囊。
4、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属于特殊类型,血淀粉酶通常不高,IgG4水平升高是特征性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黄疸、胰腺弥漫性肿大。诊断依赖组织活检和IgG4检测,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5、反复急性发作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可进展为慢性胰腺炎,尤其坏死性胰腺炎后更易发生。此类患者血淀粉酶在慢性期可能正常,但CT显示胰腺钙化或胰管扩张。治疗需结合内镜取石、胰管支架置入等干预,配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长期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50克以下,避免酒精及辛辣刺激食物。建议分次少量进食,选择清蒸、鱼虾等易消化蛋白,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定期监测血糖、胰腺功能及营养状况,出现持续腹痛或体重骤降应及时复查腹部CT或MRI。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规范使用降糖药物,胰功能不全者餐后需补充胰酶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