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耳朵里的耳屎呈湿性可能由遗传因素、外耳道炎症、外耳湿疹、耵聍腺分泌旺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抗炎治疗、局部用药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湿性耳屎与基因决定的耵聍腺类型有关,亚洲人群多为干性耳屎,欧美人群湿性耳屎概率较高。若无不适无须特殊处理,避免频繁掏耳刺激腺体。
2、外耳道炎症:可能与细菌感染、游泳进水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道红肿、瘙痒伴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酒精溶液等抗菌药物。
3、外耳湿疹:可能与过敏体质、化学刺激等因素有关,常见耳道脱屑、渗液。建议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莫米松软膏等糖皮质激素,配合生理盐水清洁。
4、耵聍腺分泌旺盛:高温环境或油性皮肤可能刺激耵聍腺过度分泌。可用碳酸氢钠溶液软化后由医生清理,避免自行使用挖耳工具损伤耳道。
日常避免过度清洁耳道,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护,若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
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和症状特点,急性鼻窦炎病程通常短于4周,慢性鼻窦炎症状持续超过12周。
1、病程差异急性鼻窦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病程在1-4周内可缓解;慢性鼻窦炎常由急性反复发作或解剖异常导致,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
2、症状特点急性期以剧烈头痛、脓涕、发热为主要表现;慢性期以鼻塞、嗅觉减退、面部压迫感等持续性症状为主,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脓涕加重。
3、检查表现急性期鼻内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肿胀伴脓性分泌物;慢性期可见息肉样变或中鼻道息肉,CT显示窦腔黏膜增厚超过4毫米。
4、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抗生素、鼻腔冲洗为主;慢性期需长期鼻腔激素治疗,合并息肉或解剖异常者需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保持鼻腔湿润、避免过敏原接触有助于预防复发,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