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右手桡骨骨折可通过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消肿、固定制动、物理治疗等方式消肿。右手桡骨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暴力撞击、运动损伤、病理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骨折初期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消肿。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肿胀部位,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但需避免冻伤皮肤。冷敷时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出现苍白或麻木感应立即停止。
将右手用枕头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持续抬高可减少局部血液淤积,尤其夜间睡眠时需保持该体位。同时避免患肢下垂或受压,日常活动时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保护。
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迈之灵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或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减轻炎症肿胀。严重肿胀可短期服用七叶皂苷钠片,但须监测肾功能。禁止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以免加重出血。
采用石膏或支具严格固定骨折端,避免断端移动刺激软组织。固定时保持腕关节功能位,过紧需及时调整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定期复查X线确认对位情况,一般需维持4-6周直至骨痂形成。
骨折稳定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超短波、低频脉冲等理疗。超声能促进血肿吸收,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局部代谢。2周后逐步开始手指屈伸训练,配合向心性按摩手法促进淋巴回流。
骨折后2周内禁止热敷或揉搓肿胀部位,以免加重毛细血管出血。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牛奶、鸡蛋、西蓝花等促进骨痂形成。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但睡前3小时需限水防止夜间肿胀加重。若出现皮肤发紫、剧烈疼痛或麻木需立即复诊,排查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