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肝纤维化B超描述主要包括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肝内血管模糊、门静脉增宽、脾脏肿大等表现。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的重要阶段,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其程度。
1、肝脏表面不光滑
正常肝脏表面在B超下呈光滑的弧形线状高回声。肝纤维化时因结缔组织增生,肝脏表面可出现锯齿状、结节状改变,严重者呈波浪状。这种表现与纤维间隔形成和假小叶改建有关,需结合其他指标评估纤维化分期。
2、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
肝细胞损伤后胶原沉积导致声阻抗增加,B超显示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粗,光点分布不均,严重时呈网格样改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回声增强,随着纤维化进展,回声强度逐渐增加。
3、肝内血管模糊
肝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因纤维组织压迫而变细,血管壁回声减弱或显示不清。门静脉右支失常态弯曲度,肝静脉分支走行僵直。血管模糊程度与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
4、门静脉增宽
门静脉主干内径超过13毫米提示门静脉高压,常伴血流速度减慢。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也可增宽,可能观察到离肝性血流或双向血流。门静脉系统改变是肝纤维化进入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
5、脾脏肿大
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淤血,B超显示脾脏长度超过12厘米或厚度超过4厘米。脾门区静脉扩张,脾实质回声均匀性增强。脾肿大程度可间接反映肝纤维化进展,常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相关。
发现B超异常表现应及时完善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等检查,必要时行肝弹性检测或肝活检明确分期。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影像学变化。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应规范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患者需筛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患者行TIPS手术后脚肿可能与门静脉压力变化、低蛋白血症或心功能代偿不足有关。术后脚肿常见原因包括门体分流过度、钠水潴留及淋巴回流障碍,需结合肝功能、心脏功能及白蛋白水平综合评估。
TIPS手术通过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但分流过度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发钠水潴留。术后早期脚肿多与术中造影剂负荷、卧床时间延长相关,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凹陷性水肿,抬高下肢或适度利尿可缓解。若合并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会加重组织间隙液体渗出,需补充人血白蛋白联合利尿剂治疗。心功能不全患者因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可能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需限制液体入量并使用强心药物。淋巴回流障碍多见于术后腹腔粘连或感染,表现为非凹陷性水肿伴皮肤增厚,需排查腹膜后淋巴结情况。
术后持续脚肿需警惕门静脉血栓形成或分流道狭窄,可通过超声多普勒或血管造影确诊。长期使用利尿剂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表现为肌无力或心律失常,需监测血钾、血钠水平。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炎症因子会加重毛细血管通透性,需及时抗感染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尿效果差,必要时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极少数情况下,下腔静脉支架移位压迫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需急诊介入调整支架位置。
建议术后每日测量腿围并记录体重变化,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g,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站立。若水肿持续1周不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尿量减少,需立即复查门静脉压力梯度及心脏超声。注意观察水肿是否伴随发热、腹痛等感染征象,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