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并发症管理、营养支持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肝细胞损伤、纤维化进展和肝脏代谢功能下降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是肝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0.5mg每日一次、替诺福韦酯300mg每日一次或丙酚替诺福韦25mg每日一次,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化进展。
2、保肝治疗: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过程。保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每日三次、水飞蓟宾胶囊140mg每日三次,可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修复。
3、并发症管理:肝硬化常伴随门静脉高压、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利尿剂如螺内酯片100mg每日一次、呋塞米片40mg每日一次,可缓解腹水;乳果糖口服液15ml每日三次,可预防肝性脑病。
4、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类和豆制品,配合维生素B族和锌补充剂,可改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
5、定期监测:肝硬化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和影像学检查。每3-6个月检测一次肝功能,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可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