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9次阅读
肠炎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败血症、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肠炎患者因频繁腹泻或呕吐导致体液大量流失,可能引发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可出现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甚至休克。治疗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日常应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米汤,避免高糖饮料加重腹泻。
腹泻呕吐会导致钠、钾、氯等电解质丢失,引发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患者可能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意识模糊等症状。需通过血液检测明确电解质失衡类型,遵医嘱使用氯化钾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纠正。恢复期可适量食用香蕉、土豆等富钾食物。
严重肠道感染或炎症性肠病可能造成肠壁全层损伤,导致肠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板状腹、发热等腹膜炎体征。需紧急进行腹部CT检查,确诊后行肠穿孔修补术或肠造瘘术,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
肠道致病菌侵入血液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等败血症表现。血培养阳性可确诊,需静脉输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进行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
长期慢性肠炎影响营养吸收,可能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等。患者表现为体重下降、水肿、口角炎等。治疗需补充白蛋白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饮食采用低渣高蛋白流食逐步过渡,必要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肠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急性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预防交叉感染。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等。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慢性肠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