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婴儿肠梗阻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药物治疗、胃肠减压、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婴儿肠梗阻通常由先天性肠道畸形、肠套叠、胎粪性肠梗阻、肠道炎症、肠粘连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婴儿需减少单次哺乳量,增加哺乳频率,避免过饱加重肠道负担。配方奶喂养应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冲泡时按标准比例稀释。喂养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吞入空气导致腹胀。若呕吐频繁可暂停喂养4-6小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2、腹部按摩
沿脐周进行顺时针环形按摩,配合屈腿压腹动作帮助肠道蠕动。按摩前用温热毛巾敷腹10分钟,每日3次,每次5分钟。注意观察婴儿反应,出现哭闹加剧或腹肌紧张需立即停止。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甘油制剂)刺激直肠排便,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细菌性肠炎引发梗阻时需用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肠痉挛可用颠茄口服溶液解痉。禁用成人泻药,避免引发电解质紊乱。
4、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压力,适用于频繁呕吐患儿。操作时选择适宜管径的硅胶胃管,置入深度为鼻尖到耳垂加剑突距离。持续负压吸引压力维持在50-80mmHg,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
5、手术治疗
先天性肠闭锁需行肠吻合术,肠套叠超过24小时需手术复位。腹腔镜微创手术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松解,肠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后造瘘。术后需禁食3-5天,逐步过渡到要素饮食。
家长需每日记录婴儿排便次数、呕吐物性状及腹胀程度,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恢复期喂养应遵循由稀到稠原则,首选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肠道恢复情况,术后患儿需进行排便功能评估。避免过早添加辅食,高纤维食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