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乙肝母婴阻断的最佳干预时间为孕晚期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具体措施包括孕28周抗病毒治疗、新生儿联合免疫接种等。
孕妇在妊娠28-32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降低母体病毒载量。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HBV-DNA水平,药物选择需由感染科医生评估。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剖宫产不能替代阻断措施,需严格执行联合免疫方案。
完成出生后1个月、6个月的乙肝疫苗后续接种,母乳喂养非禁忌但需确保母亲乳头无破损。产后42天需复查孕妇肝功能与病毒载量。
对母亲HBeAg阳性或高病毒载量者,婴儿7-12月龄需检测乙肝两对半。若阻断失败,需儿科与感染科联合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全程需由产科、感染科、儿科多学科协作,孕妇应避免过度焦虑,严格遵医嘱完成所有阻断环节,新生儿接种后仍需定期随访抗体水平。
乙肝携带者属于既往病史。既往病史主要包括慢性疾病、传染病、手术史、过敏史等,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作为慢性病毒感染的一种形式,符合既往病史的定义范畴。
既往病史指个体曾经或持续存在的疾病状态,乙肝携带者体内存在持续乙肝病毒复制,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
医疗机构要求完整记录患者的传染病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结果需作为重要病史信息长期保存。
乙肝携带状态可能影响部分治疗方案的制定,如免疫抑制剂使用前需评估乙肝病毒激活风险。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肝病毒检测结果需纳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病史属性。
建议乙肝携带者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就诊时主动向医生说明携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