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代谢性酸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血电解质检测及阴离子间隙计算,需满足pH值低于7.35、碳酸氢根浓度下降及代偿性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等指标。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代谢性酸中毒的核心依据,pH值低于7.35提示酸中毒,同时需结合碳酸氢根浓度低于22mmol/L。血电解质检测可辅助评估钠、钾、氯等离子水平,计算阴离子间隙有助于区分高阴离子间隙型与正常阴离子间隙型酸中毒。高阴离子间隙型常见于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或肾功能衰竭,阴离子间隙超过12mmol/L。正常阴离子间隙型则多见于肾小管酸中毒或腹泻导致的碳酸氢根丢失。代偿性呼吸机制表现为二氧化碳分压降低,通常可通过Winter公式估算预期代偿范围。尿液pH值检测对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尿液pH值超过5.5提示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
确诊代谢性酸中毒后需进一步明确病因,针对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等原发病进行治疗。日常需监测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肾功能异常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出现深大呼吸、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骨髓穿刺后一般需要休息1-3天,具体时间与穿刺部位恢复情况、个体差异及操作复杂度有关。
骨髓穿刺是血液科常见的检查手段,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术后穿刺点需压迫止血10-15分钟,观察无渗血后可卧床休息。多数患者穿刺后1天内局部疼痛和酸胀感明显减轻,可恢复日常轻度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部分患者因体质敏感或穿刺深度较大,可能出现持续2-3天的隐痛,此时需延长卧床时间,防止穿刺点出血或感染。术后24小时内禁止沐浴,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若出现发热、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
骨髓穿刺后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因摄入以防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术后1周内避免游泳、跑步等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按医嘱复查血常规。老年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延长观察期至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