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胎动减少一般出现在妊娠32周后,实际变化与胎儿活动规律、孕妇感知差异、胎盘功能、胎儿发育状况等因素相关。
1. 胎儿活动规律胎儿睡眠周期延长会导致胎动间歇性减少,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建议每日固定时间监测胎动。
2. 孕妇感知差异孕妇腹壁脂肪厚度、羊水量变化可能影响胎动感知灵敏度,建议采用左侧卧位专注计数。
3. 胎盘功能胎盘钙化或供氧不足可能导致胎动减弱,需通过胎心监护和B超评估胎盘成熟度。
4. 胎儿发育状况胎儿宫内窘迫或生长受限时胎动明显减少,需立即就医进行生物物理评分。
妊娠晚期建议记录每日胎动次数,若2小时内胎动少于6次或较平日减少一半以上,应及时就诊检查。
9岁儿童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驱虫一次,实际间隔时间受到居住环境、卫生习惯、既往感染史、学校集体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居住环境生活在农村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接触土壤、动物粪便概率较高,建议缩短至半年驱虫一次。
2、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彻底、有咬指甲等不良习惯的儿童,需每6-8个月进行预防性驱虫。
3、感染史既往有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史的儿童,应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并根据结果调整后续驱虫频率。
4、集体活动就读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因集体生活易交叉感染,可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常规驱虫。
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有腹痛、肛门瘙痒、夜间磨牙等寄生虫感染征兆,选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儿童适用驱虫药时须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