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7次阅读
大量龋齿可能与遗传因素、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习惯不当、唾液分泌异常、牙釉质发育不全等因素有关。龋齿通常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黑褐色斑块、冷热敏感、咀嚼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性牙釉质结构异常或唾液成分改变,导致牙齿抗龋能力较弱。这类患者需加强预防性措施,如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涂氟。临床可选用氟化钠甘油糊剂局部涂抹,或配合氟化亚锡溶液漱口。家长需帮助儿童建立早晚刷牙习惯,并减少夜间哺乳频率。
2、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刷牙不彻底会导致菌斑堆积,变形链球菌代谢产酸腐蚀牙体。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邻面。对于已形成的牙结石,需通过超声波洁治去除。可辅助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家长需监督儿童刷牙时长不少于3分钟。
3、高糖饮食习惯
频繁摄入碳酸饮料、糕点等粘性高糖食物,会持续降低口腔pH值。这种情况需要调整饮食结构,用无糖口香糖替代甜食,增加芹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清洁性食物。出现龋洞时可选用玻璃离子水门汀进行充填,严重者需行嵌体修复。
4、唾液分泌减少
舍格伦综合征或头颈部放疗后患者唾液分泌不足,丧失冲刷缓冲作用。这类人群可咀嚼木糖醇胶姆糖刺激唾液,夜间使用人工唾液喷雾。临床常用硝酸毛果芸香碱片促进唾液分泌,但青光眼患者禁用。建议随身携带饮用水保持口腔湿润。
5、牙釉质发育缺陷
婴幼儿期维生素D缺乏或高热性疾病可能导致釉质矿化不全。轻症可用氟保护漆增强釉质抗酸力,重症需行树脂渗透治疗。对于已暴露牙本质的牙齿,可应用脱敏牙膏配合GLUMA脱敏剂处理。孕妇需保证充足钙磷摄入以促进胎儿牙胚发育。
预防龋齿需建立每日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习惯,每半年接受一次口腔检查。限制餐间零食次数,进食后及时漱口。儿童建议进行窝沟封闭,老年人需注意义齿清洁。出现牙齿颜色改变或敏感症状时,应尽早就诊避免龋损扩展。糖尿病患者更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龋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