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儿童入学必须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这些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麻疹等传染病,是入学体检的必备条件。
1、卡介苗
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完成接种。接种后局部可能出现小溃疡,一般2-3个月自行愈合。未接种的儿童需在入学前补种,补种前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该疫苗对儿童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显著防护作用。
2、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需接种3剂次,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完成。入学前需核查接种记录,未完成者需补种。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降低肝硬化与肝癌风险。
3、脊髓灰质炎疫苗
该疫苗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灭活疫苗两种剂型,需在2、3、4月龄及4周岁各接种1剂。疫苗能预防小儿麻痹症,避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部分地区要求入学时提供4剂次完整接种证明,漏种儿童需及时补种。
4、百白破疫苗
百白破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需在3、4、5月龄及18-24月龄接种4剂。入学前需完成全程接种,未完成者需按程序补种。该疫苗对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有重要防护作用,尤其是百日咳的高传染性需重点防范。
5、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在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是预防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联合疫苗。入学时需查验接种记录,漏种儿童需补种2剂次。疫苗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多年,能有效控制学校等集体场所的疫情传播。
家长应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定期核对接种记录。若发现漏种疫苗,需提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避免影响入学。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属正常反应。日常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高热、过敏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种史。合理饮食和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疫苗免疫效果。
宝宝拉肚子屁股红疹可通过保持清洁干燥、使用护臀霜、调整饮食、外用药物、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红疹通常由粪便刺激、尿布摩擦、过敏反应、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干燥
每次排便后用温水轻柔冲洗臀部,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湿巾。清洗后需用纯棉毛巾蘸干水分,或自然晾干后再穿尿布。可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尿布或低敏纸尿裤,并每2-3小时检查更换。夜间可暂时不穿尿布,让皮肤接触空气。
2、使用护臀霜
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能形成物理屏障,减少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涂抹时需覆盖全部发红区域,厚度约1-2毫米。含羊毛脂的护臀霜可修复受损角质层,但需先在小面积试用以防过敏。避免使用含滑石粉的爽身粉,可能加重毛孔堵塞。
3、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减少辛辣、高糖及乳制品摄入。奶粉喂养可尝试换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应暂停鸡蛋、海鲜等易过敏食物,改为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4、外用药物
真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细菌感染可用莫匹罗星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严重炎症,但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炉甘石洗剂能缓解瘙痒,使用前需摇匀。所有药物需避开眼睛及黏膜,用药后仍需涂抹护臀霜。
5、及时就医
若红疹出现化脓、溃疡或伴随发热,可能需口服抗生素。持续性腹泻超过3天应检查轮状病毒或乳糖不耐受。皮肤活检可鉴别特异性皮炎等疾病。就医时携带近期使用的护理产品及用药记录,帮助医生判断诱因。
家长需每日检查宝宝臀部皮肤状况,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水温控制在37℃以下。衣物选择A类纯棉材质,洗涤时漂洗干净。腹泻期间暂停游泳等可能污染皮肤的活动。若家庭护理2-3天无改善,或出现拒食、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保持居室通风,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