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中医治疗痛风主要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外治法及饮食调理等方式综合干预,需根据证型辨证施治。
湿热蕴结证常用四妙散加减,含黄柏、苍术等成分,可清热利湿;痰瘀痹阻证选用桃红四物汤配合土茯苓,帮助活血通络;肝肾亏虚证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配伍杜仲、桑寄生等补益肝肾。急性期侧重祛邪,缓解期注重扶正,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调整方剂。
选取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进行毫针刺激,配合三阴交、太冲等穴位调节肝脾肾功能。急性发作期采用泻法缓解红肿热痛,慢性期用补法结合艾灸温通经络。电针或火针可用于顽固性痛风石周围取穴,改善局部气血瘀滞。
沿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进行穴位点按,配合关节周围肌肉松解手法。发作期可在疼痛部位实施刺络拔罐,放出少量瘀血减轻炎症;缓解期用油膏介质推拿促进尿酸代谢,注意避开皮肤破损处。
急性期用金黄散或新鲜芙蓉叶捣碎外敷关节,配合黄柏、大黄等清热解毒药物熏洗;慢性痛风石可用芒硝溶液湿敷软化结节。外用药需避开溃烂皮肤,过敏体质慎用。
限制高嘌呤动物内脏及海鲜摄入,推荐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水食材,搭配百合、山药健脾。可饮用淡竹叶、车前草代茶饮,避免饮酒及高果糖饮料。体质偏热者少食辛辣,阳虚者适当添加肉桂等温性调料。
中医治疗需持续3-6个月以上,期间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急性发作时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中医主导调理。日常注意关节保暖防潮,避免过度劳累诱发发作,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柔和的导引功法锻炼。合并肾功能损害者需调整中药配伍,孕妇及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前须告知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