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性心肌缺血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三种类型。稳定型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引起,症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症状更频繁且严重,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多发生于休息时,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但可能伴随心律失常。
1、稳定型: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劳累性心肌缺血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引起。患者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时出现胸痛,疼痛性质为压迫感或紧缩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日常护理包括避免剧烈运动、控制情绪、戒烟限酒等。
2、不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患者胸痛症状更频繁、更严重,可能在轻微活动或静息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硝酸甘油效果不佳。治疗需及时就医,采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抗凝药物如肝素。
3、变异型: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多发生于休息时,尤其是夜间或清晨。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较短,但可能伴随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治疗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以缓解冠状动脉痉挛。
4、症状特点:劳累性心肌缺血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或下颌。疼痛性质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持续时间数分钟至十余分钟。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
5、危险因素:劳累性心肌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劳累性心肌缺血患者需注意饮食调节,建议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护理方面需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遵医嘱服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