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腺样体肥大必须手术吗

|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问题描述:
腺样体肥大必须手术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天奇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腺样体肥大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通常由感染、过敏、遗传等因素引起。
1、感染:腺样体肥大可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鼻塞、打鼾等症状。轻度感染可通过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喷雾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125mg/次,每日3次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50mg/次,每日2次进行治疗。
2、过敏:过敏性鼻炎或花粉症可能诱发腺样体肥大,常伴有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10mg/次,每日1次或西替利嗪滴剂5mg/次,每日1次控制过敏反应。
3、遗传:家族中有腺样体肥大病史的儿童更易患病,通常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等症状。遗传因素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通过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4、日常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或定期开窗通风,有助于缓解鼻塞症状。鼓励孩子多喝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腺样体刺激。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腺样体肥大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腺样体刮除术和腺样体切除术,手术风险较低,术后恢复较快,但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
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慢跑、游泳,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定期复查,监测腺样体大小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母乳性黄疸怎么治疗

母乳性黄疸可通过调整喂养频率、光疗、暂停母乳等方式治疗。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增加母乳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建议每天喂养8-12次,每次喂养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适当增加喂养量可帮助新生儿更快排出胆红素,减少黄疸症状。 2、光疗治疗: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皮肤,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泄。光疗通常在医院进行,医生会根据黄疸程度决定光疗时间和强度。 3、暂停母乳:在黄疸较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建议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改用配方奶粉喂养。暂停母乳有助于观察黄疸是否与母乳相关,同时降低胆红素水平。 4、监测胆红素:定期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评估黄疸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医生会根据胆红素水平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如光疗或换血治疗。 5、观察症状:注意观察新生儿皮肤、眼白黄染程度,以及是否有嗜睡、拒奶等症状。如黄疸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母乳性黄疸期间,母亲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帮助提高母乳质量。适当增加新生儿户外活动时间,接受自然光照,也有助于胆红素代谢。若黄疸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