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丝虫病与丹毒是两种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由寄生虫感染引起,后者为细菌性皮肤感染。丝虫病主要由班氏丝虫或马来丝虫经蚊虫传播,表现为淋巴系统损害;丹毒则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浅层淋巴管导致,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1、病因差异
丝虫病由蚊虫叮咬传播丝虫幼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和象皮肿。丹毒多因皮肤破损后链球菌入侵,常见于足癣、湿疹等基础皮肤病继发感染,好发于下肢或面部。
2、症状表现
丝虫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有发热、淋巴管炎,晚期出现乳糜尿、阴囊水肿及下肢象皮肿。丹毒起病急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鲜红色斑块,伴灼热疼痛,可伴随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但无淋巴系统结构破坏。
3、诊断方法
丝虫病需通过夜间采血查微丝蚴,或采用免疫学检测抗原抗体。丹毒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必要时行细菌培养确认病原体。
4、治疗原则
丝虫病使用乙胺嗪片杀灭微丝蚴,严重淋巴水肿需手术引流或减压。丹毒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胶囊,局部可外敷硫酸镁溶液,合并脓肿时需切开引流。
5、预防措施
丝虫病预防以防蚊灭蚊为主,疫区可预防性服用乙胺嗪。丹毒需及时处理皮肤伤口,控制足癣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者避免接触感染源。
两种疾病均需尽早就医规范治疗,丝虫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淋巴水肿,丹毒患者需保持患肢抬高。日常注意个人卫生,丝虫疫区居民应使用蚊帐驱蚊剂,皮肤有破损时立即消毒处理。若出现发热伴皮肤异常改变或肢体肿胀,建议立即至感染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