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等渗性缺水常见的病因

|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问题描述:
等渗性缺水常见的病因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等渗性缺水是一种体液水平中水和电解质比例正常但总量减少的脱水状态,常见的病因包括消化道失液如腹泻和呕吐、大面积出血、大量出汗以及外伤和烧伤等。针对不同原因及病情,应结合补液治疗及时纠正缺水状态,防止进一步恶化。
1、消化道失液
消化道失液是等渗性缺水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常见于急性腹泻和反复呕吐等情况。这种情况下,机体会大量丧失水分和电解质,但水和钠的比例通常维持相对稳定。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因这类原因出现等渗性缺水。处理上,轻症可口服补液盐ORS进行补液,重症者需前往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中通常选择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来恢复液体平衡。
2、大出血或外伤
外伤引起的大量失血会导致血容量下降,水和钠的比例未改变,但总量减少,造成等渗性缺水。这种情况多见于外伤后失血、产后大出血等。大出血引发的等渗性缺水需紧急针对血容量减少进行处理,包括输注生理盐水、胶体液或血液制品,以恢复循环稳定。还需及时止血并进行手术修复。
3、大量出汗
剧烈运动、高温下劳动或炎热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可导致过多出汗,并引起等渗性缺水,尤其是在补充水分不足的情况下。预防和处理的关键是在高温环境中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含钠钾离子。对于重度脱水者,可酌情评价需要静脉输液治疗。
4、烧伤导致液体丢失
严重烧伤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组织液渗出,如不及时干预,容易引发等渗性缺水。烧伤患者需及时入院进行烧伤液的补液治疗,通常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计算补液量,选用平衡电解质溶液作为治疗基础。
等渗性缺水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识别,改善病因并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是治疗的核心。如若出现身体持续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尿量减少、心跳加快等,需立即就医,通过专业诊断和处理恢复液体平衡。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尿路感染常见症状

尿路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适以及尿液异常等。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则是有强烈的排尿感,尿痛可能伴随排尿时的灼热感或刺痛感。下腹部不适通常表现为隐痛或胀痛,尿液异常可能呈现浑浊、血尿或异味。这些症状可能与细菌感染、尿路结构异常、免疫力下降、不良卫生习惯以及性生活等因素有关。 1、尿频:尿频是尿路感染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需要频繁排尿,但每次排尿量较少。这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加。多喝水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对膀胱的刺激,同时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利尿物质。 2、尿急:尿急表现为突然且强烈的排尿需求,难以控制。这种情况与膀胱肌肉过度收缩有关,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保持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可以帮助缓解尿急症状。 3、尿痛:尿痛通常表现为排尿时的灼热感或刺痛感,可能是尿道或膀胱黏膜受到感染刺激所致。增加饮水量可以稀释尿液,减轻疼痛感,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下腹部不适:下腹部不适可能表现为隐痛或胀痛,通常与膀胱或尿道的炎症有关。热敷下腹部可以缓解疼痛,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尿液异常:尿液异常可能包括浑浊、血尿或异味,这些症状提示尿路感染的存在。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尿液中出现白细胞或红细胞,使尿液变得浑浊或有血丝。多喝水有助于排出细菌,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加重。 尿路感染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增强免疫力。适当运动如散步或瑜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衣、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可以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的复发。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