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乙肝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肝功能保护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控制病情。乙肝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肝脏损伤和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时需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或聚乙二醇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并降低肝纤维化风险。
2、免疫调节胸腺肽、白细胞介素等免疫调节剂可改善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适用于免疫耐受期患者,需配合定期检测乙肝五项指标。
3、肝功能保护水飞蓟宾、双环醇等护肝药物能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转氨酶异常,适用于肝功能明显异常但未达抗病毒标准的患者。
4、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测HBV-DNA、肝功能及肝脏超声,肝硬化患者需增加甲胎蛋白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肝癌和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乙肝患者应严格戒酒,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熬夜和滥用药物,接种甲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育龄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
乙肝病毒抗病毒治疗一般需要根据病毒载量、肝功能、肝组织学等指标综合判断,主要影响因素有病毒DNA水平、转氨酶升高程度、肝纤维化分期、有无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
1、病毒DNA水平当乙肝病毒DNA超过20000 IU/ml时需考虑治疗,高病毒载量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加速肝损伤,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
2、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持续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说明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此时无论病毒量高低都应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
3、肝纤维化分期肝穿刺或弹性检测显示显著肝纤维化时,即使转氨酶正常也建议治疗,早期干预可阻断肝硬化进程,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年龄和并发症调整。
4、高危因素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或合并其他肝病患者,治疗阈值应适当放宽,这类人群需要更积极的抗病毒策略来预防终末期肝病发生。
建议乙肝携带者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超声,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