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江苏省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核磁共振MRI主要用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某些肿瘤类疾病。常见适应症包括脑梗塞、关节损伤、椎间盘突出、心肌病变以及软组织肿瘤等。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脑梗塞、脑出血、脑瘤、多发性硬化和癫痫等脑部病变。MRI能够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及病变位置,例如应用于脑梗塞检测时,可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早期发现脑细胞缺氧损伤。对于癫痫患者,MRI有助于寻找异常电活动的病灶部位。若患者出现头痛、眩晕、肢体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考虑MRI检查。
2、骨骼和关节类疾病
骨关节系统的核磁共振检查主要包括关节炎、韧带损伤、软骨损伤及椎间盘突出等。例如,当膝关节因运动损伤可疑内侧或外侧半月板撕裂时,MRI能准确显示关节内软组织是否有病变。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核磁能判断压迫是否发生在神经根区域,并提供手术的必要依据。
3、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肌病、心肌炎及心脏结构异常等疾病同样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冠状动脉核磁心脏MRI可用于评价心脏的供血状况及心肌是否存在瘢痕化。对于已知有冠心病风险或胸痛症状不明确的患者,核磁可用于排除心血管异常。
4、软组织或肿瘤疾病
核磁对软组织肿瘤如脂肪瘤、纤维瘤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肝癌扩散检出率较高。腹部MRI还可用于检测肝脏、胰腺及肾脏异常病变,分辨病变性质,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
5、其他明显症状或难以确诊的疾病
某些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莫名消瘦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症状,也可能需要核磁检查看是否存在隐匿性病变。比如软组织损伤等CT较难识别的问题,MRI往往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解答。
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在中枢神经、骨骼肌肉及特定肿瘤病变的检查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安全性。如果怀疑这些疾病或有明确的检查建议,应尽早就医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