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分水岭脑梗塞是指发生在脑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由低灌注导致,可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两类。
分水岭脑梗塞的典型发病机制是体循环低血压或脑血管狭窄引起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当血压骤降或颈动脉严重狭窄时,远端小动脉供血区域最先出现缺血,这些区域位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末梢交汇处。患者可能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或认知功能下降,症状往往呈波动性。影像学检查可见特征性的条索状或楔形梗死灶,多位于额顶叶或半卵圆中心。
皮质型分水岭梗塞多因心脏骤停、严重脱水或大出血等全身性低灌注事件诱发,梗死灶位于大脑表面动脉的末梢吻合区。皮质下型则常见于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病灶多位于侧脑室旁白质区。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微出血或脑白质病变,增加认知障碍风险。及时恢复脑灌注压是关键治疗措施,需积极纠正低血压并处理血管狭窄。
预防分水岭脑梗塞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快速降压。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恢复期应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必要时给予脑保护药物如尼莫地平片、丁苯酞软胶囊等。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体位变化,定期监测血压和颈动脉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