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膜性肾病一期是指病理学上根据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程度划分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基底膜轻度增厚但尚未形成钉突样改变。
1、病理特征
膜性肾病一期在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弥漫性增厚,电镜下观察到上皮下有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显示IgG和补体C3沿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此期尚未出现基底膜钉突样增生,足细胞足突融合程度较轻,临床蛋白尿可能呈间歇性出现。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轻度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在1-3克之间,血浆白蛋白多维持在正常下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晨起眼睑浮肿,但多无明显低蛋白血症或高脂血症,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一般处于正常范围。
3、发病机制
该病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约70%原发性病例可检测到该抗体。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接触可能触发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也与HLA-DQA1等位基因有关。肾小球滤过屏障电荷选择和分子筛功能出现早期损害。
4、诊断方法
需结合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实验室检查包括抗PLA2R抗体检测、尿蛋白电泳及肾小球滤过率评估。需排除继发性因素如乙肝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必要时进行肿瘤筛查。超声检查可见双肾体积正常或轻度增大,皮质回声均匀。
5、治疗原则
对于低危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控制蛋白尿。中高危患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所有患者均应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限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6克。
膜性肾病一期患者应定期监测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每3个月复查抗PLA2R抗体滴度。日常需避免感染和肾毒性药物,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或游泳,饮食建议采用优质低蛋白食谱,每日摄入0.8克/公斤体重的动物蛋白。注意观察下肢水肿程度和尿泡沫情况,出现明显浮肿或尿量减少需及时复诊。
肾功能减退可能会造成多尿,也可能导致少尿或无尿,具体表现与肾功能损伤的阶段和类型有关。多尿通常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糖尿病肾病或尿崩症等因素相关,而少尿或无尿多见于急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等严重情况。
肾功能减退早期可能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尿液浓缩能力下降,表现为夜尿增多或全天尿量增加。此时尿液中电解质和代谢废物排出增多,但尿比重降低。常见于慢性肾病早期、间质性肾炎或长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这类患者需限制高盐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并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
当肾功能严重减退至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时,则会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4-5期或梗阻性肾病,伴随血肌酐快速上升、水肿及电解质紊乱。需立即就医处理原发病,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部分特殊类型如糖尿病肾病可能同时存在多尿与肾功能减退,与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有关。
出现不明原因尿量变化时应及时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和高蛋白饮食。每日记录尿量及颜色变化,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00-2000毫升。肾功能减退患者无论多尿或少尿均需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使用利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