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糜烂性食管炎可通过调整饮食、抑制胃酸、保护黏膜、控制感染、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糜烂性食管炎通常由胃酸反流、药物刺激、感染、理化损伤、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过酸或过甜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采用少食多餐方式。进食后保持直立位1-2小时,睡前3小时禁食。体重超标者需减轻体重,避免穿紧身衣物增加腹压。
2、抑制胃酸
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或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这类药物能减少胃酸分泌,缓解黏膜炎症。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疗效,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3、保护黏膜
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等黏膜保护剂,在食管表面形成保护层。联合使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改善胃排空。避免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四环素类等可能损伤黏膜的药物,必须使用时需间隔2小时以上。
4、控制感染
若合并真菌感染需用氟康唑胶囊,细菌感染则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免疫缺陷患者需排查巨细胞病毒等特殊病原体。感染性食管炎治愈后应复查胃镜确认黏膜修复情况,避免复发。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可考虑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抗反流手术。巴雷特食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仍需长期随访,维持抑酸治疗并监测有无复发或并发症。
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戒烟并保持情绪稳定。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避免弯腰、负重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呕血、吞咽梗阻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补钙时需与抑酸药错开服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