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手足口病严重怎么办?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手足口病严重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手足口病严重时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镇痛、补液支持、皮肤护理、隔离观察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重症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等。

1、抗病毒治疗

重症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脑炎时可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出现肌阵挛或共济失调等症状时提示神经系统受累,需监测生命体征。

2、退热镇痛

体温超过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疱疹破溃疼痛者可局部喷涂开喉剑喷雾剂。持续高热不退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警惕心肌损伤。

3、补液支持

进食困难患儿可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轻度脱水时口服补液盐Ⅲ溶液,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尿量减少或眼窝凹陷需评估脱水程度。

4、皮肤护理

疱疹未破溃时可外涂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使用莫匹罗星软膏。保持指甲清洁修剪,避免抓挠。臀部皮疹患儿选用透气尿布,排便后温水清洗。

5、隔离观察

居家隔离至少两周,餐具玩具每日煮沸消毒。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肢体抖动等重症先兆。接触者可用EV71灭活疫苗预防,但需注意该疫苗不覆盖所有病毒亚型。

患病期间宜进食温凉流质,如米汤、藕粉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逐步添加鸡蛋羹、蔬菜泥等软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痊愈后仍可能短期排毒,应继续做好个人卫生管理,两周内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持续嗜睡、肢体无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复诊。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婴儿病毒性肠炎该怎么办

婴儿病毒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物理治疗、就医干预等方式治疗。婴儿病毒性肠炎通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肠道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但需减少单次喂奶量,增加喂养频率。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减轻胃肠负担。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应暂停高糖、高脂肪食物,选择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摄入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防止刺激肠道。少量多餐有助于缓解腹泻和呕吐症状。

2、补充水分

病毒性肠炎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散(Ⅲ)等电解质溶液。每次腹泻或呕吐后补充50-100毫升液体,分次少量喂服。观察婴儿尿量、精神状态及皮肤弹性,判断脱水程度。避免直接饮用高糖饮料或纯水,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家长需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作为就医时的参考依据。

3、使用药物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病毒和毒素,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腹泻症状。消旋卡多曲颗粒可减少肠道分泌,适用于水样便严重的患儿。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避免使用止泻药,可能抑制病原体排出。

4、物理治疗

腹部按摩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压,促进肠蠕动恢复。使用温水袋热敷腹部时需包裹毛巾,温度不超过40℃。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家长需勤洗手并消毒婴儿接触物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调整室内湿度至50%-60%,减少呼吸道交叉感染风险。

5、就医干预

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尿量减少或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重度脱水可能需静脉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血常规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类型。住院期间需隔离护理,防止院内感染。恢复期应定期复查便常规,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病毒性肠炎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和洗浴用品,日常注意手部清洁消毒。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种类,优先选择富含锌的食物如瘦肉泥、蛋黄等。避免带婴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降低交叉感染概率。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家长可咨询接种点安排免疫计划。密切观察体温和排便变化,症状持续超过3天需复诊评估。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