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舞蹈症主要分为亨廷顿舞蹈症、小舞蹈症、药物性舞蹈症、妊娠舞蹈症和老年性舞蹈症等类型。舞蹈症是一组以不自主舞蹈样动作为核心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不同分类在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上存在差异。
1、亨廷顿舞蹈症
亨廷顿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HTT基因突变导致。患者除舞蹈样动作外,常伴随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行为异常。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临床多使用丁苯那嗪片、氟哌啶醇片等药物控制症状,配合康复训练延缓功能退化。
2、小舞蹈症
小舞蹈症多继发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见于5-15岁儿童。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减低和情绪不稳。该病具有自限性,急性期需使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地西泮注射液缓解症状。多数患者在6个月内症状完全消失。
3、药物性舞蹈症
药物性舞蹈症主要由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诱发,常见于长期使用氟哌啶醇片、氯丙嗪片等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症状多出现在用药数月后,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运动。及时减停致病药物是关键,必要时可换用喹硫平片等低风险药物替代治疗。
4、妊娠舞蹈症
妊娠舞蹈症是妊娠期或产褥期出现的特殊类型,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相关。患者除舞蹈症状外,可合并精神异常和认知障碍。轻症患者产后多自行缓解,重症需谨慎使用小剂量氟哌啶醇片,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5、老年性舞蹈症
老年性舞蹈症多见于脑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梗死或出血是常见诱因。临床表现为突发单侧舞蹈样动作,头颅CT或MRI可明确病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急性期可用氟哌啶醇片控制症状,同时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舞蹈症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辅酶Q10等营养素。日常需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避免情绪激动诱发症状加重。不同类型舞蹈症预后差异较大,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明确分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