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6次阅读
秋季腹泻通常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1、传播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食物后经口感染,家庭和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传播。
2、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患儿粪便中病毒载量高且排毒时间长。
3、预防措施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患儿餐具玩具需单独消毒,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
4、隔离建议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3天,托幼儿童需持医疗机构复课证明返园。
患病期间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泻,必要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
打完麻腮风疫苗后发热39℃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观察、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该反应通常由疫苗免疫应答、继发感染、脱水或罕见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包裹,有助于散热。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洛索洛芬钠等解热镇痛药。发热可能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有关,常伴头痛、肌肉酸痛。
3、补液观察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呕吐等症状,持续高热需警惕疫苗相关麻疹样反应。
4、及时就医若发热超过48小时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需排除细菌感染或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疫苗反应性发热通常24-72小时消退。
发热期间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剧烈活动。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记录发热变化趋势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