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肠道寄生虫病可能导致消瘦,主要与寄生虫掠夺营养、引发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肠道寄生虫病通常由蛔虫、钩虫、绦虫等感染引起,可能伴随腹痛、腹泻、食欲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粪便检查确诊后遵医嘱驱虫治疗。
肠道寄生虫长期寄生于肠道内,会与宿主竞争摄入的营养物质。例如钩虫吸附于肠黏膜吸血,直接导致铁和蛋白质流失;蛔虫大量繁殖可能阻塞肠道吸收面积。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逐渐引发体重下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部分患者因寄生虫代谢产物刺激,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异食癖,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
少数感染者可能无明显消瘦,尤其成虫数量较少时。但寄生虫迁移至胆道、胰腺等部位可能引发继发感染,出现发热、黄疸等消耗性症状。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时,营养消耗更为显著。绦虫感染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因虫体巨大导致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避免自行用药。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食蔬菜水果前彻底清洗,肉类充分煮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儿童、孕妇及营养不良者感染后应加强高蛋白、高铁饮食,定期复查营养指标。
肠胃炎一般是指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胃肠炎的常见原因,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低热、乏力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缓解症状。家长需注意患儿脱水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导致胃肠炎,常伴随腹痛、发热、黏液便。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并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以免加重感染。
3、食物中毒
食用变质或污染食物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需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轻症可饮用淡盐水,严重时需就医。治疗药物包括铝碳酸镁咀嚼片、消旋山莨菪碱片,必要时进行洗胃处理。
4、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化学性胃肠炎。表现为上腹隐痛、黑便。需停用相关药物,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监测胃肠功能。
5、自身免疫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慢性胃肠炎,伴随反复腹痛、血便。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患者需长期随访,调整饮食结构。
胃肠炎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急性期少量多餐,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注意食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生冷食物。腹泻期间可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严重脱水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