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手足口病可能会反复发烧,通常与病毒感染程度和免疫反应有关。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发热通常持续2-3天,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发热。发热是机体对抗病毒的正常免疫反应,体温波动在38-39摄氏度之间较为常见。病毒在体内复制过程中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伴随症状,发热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少数情况下发热可能持续超过5天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提示可能存在并发症。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或肺水肿等严重情况,此时发热往往伴随嗜睡、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免疫缺陷患儿或新生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发热症状可能更为顽固且难以控制。
患儿出现反复发热时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导致继发感染。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溃疡疼痛。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和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惊厥或意识障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狂犬病疫苗一般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狂犬病疫苗接种的主要场所,通常设有专门的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符合标准的疫苗储存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提供狂犬病疫苗接种服务,方便附近居民就近接种。部分综合医院急诊科或感染科也可接种狂犬病疫苗,尤其在发生动物咬伤后需要紧急处理时。接种前需确认该机构是否具备疫苗接种资质,可通过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或电话咨询。狂犬病疫苗需要全程规范接种,通常需接种4-5针,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
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尽快前往接种点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接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也可接种狂犬病疫苗,但需提前告知医生自身情况。完成全程接种后可产生有效抗体,保护期通常为半年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