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为什么焦虑症患者总是发呆

| 1人回答 | 94次阅读

问题描述:
为什么焦虑症患者总是发呆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崔界峰
崔界峰 北京回龙观医院 副主任医师

焦虑症患者发呆可能与大脑过度警觉后的疲劳抑制、思维反刍行为或药物副作用有关。发呆现象通常由神经递质紊乱、心理防御机制激活、注意力资源耗竭、药物镇静作用、共病性抑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调整、正念训练等方式改善。

1、神经递质紊乱

焦虑症患者γ-氨基丁酸与谷氨酸系统失衡会导致大脑皮层异常抑制,表现为反应迟滞。这种生理性发呆常伴随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临床可能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2、心理防御机制

当患者遭遇无法处理的焦虑源时,潜意识会启动解离防御,通过放空状态暂时逃避压力。这种发呆可能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长,认知行为治疗中的 grounding 技术能帮助患者恢复现实感,医生可能联合奥沙西泮片缓解急性发作。

3、注意力耗竭

长期处于警觉状态会耗竭前额叶认知资源,导致注意功能暂时性瘫痪。患者常描述为"大脑空白",此时发呆实质是神经系统的自我保护。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可改善认知疲劳,结合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策略效果更佳。

4、药物副作用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片可能引起嗜睡、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表现为被动性发呆。这种情况需要医生评估调整用药方案,或换用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等副作用较小的抗焦虑药,同时监测血药浓度。

5、共病性抑郁

约60%焦虑症患者合并抑郁发作,思维迟缓症状会加重发呆频率。米氮平片等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可能改善症状,但需配合人际关系治疗等心理干预,重点处理患者的无价值感与快感缺失问题。

建议焦虑症患者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上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可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急性焦虑,记录发呆发生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心理治疗师针对性干预。若发呆伴随持续记忆减退或时空定向障碍,需及时进行脑电图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偏执型精神障碍的高发人群是哪些人

偏执型精神障碍的高发人群通常包括具有特定性格特征、生活经历或家族遗传背景的人。这类人群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多疑、固执、敏感等特征,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1、性格特征:具有偏执型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发展为偏执型精神障碍。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过度敏感、多疑、固执己见,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批评,容易将普通事件误解为针对自己的阴谋或威胁。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僵化,缺乏灵活性,容易陷入猜疑和敌意中。 2、生活经历:经历过重大创伤或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人群也是高发群体。例如,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忽视或家庭暴力的人,成年后可能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社会孤立状态的人,也容易形成偏执的思维模式。 3、家族遗传:偏执型精神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精神障碍病史,尤其是偏执型精神障碍或相关精神疾病,个体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异常。 4、社会文化因素:某些社会文化环境可能加剧偏执型精神障碍的发生。例如,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容易接触到大量负面信息,进而产生对社会的普遍不信任感。某些文化背景下强调竞争和对抗,也可能助长个体的多疑和敌意。 5、心理健康状况: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人群,如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也可能伴随偏执型精神障碍。这些疾病可能相互影响,导致个体的心理状态更加脆弱,容易陷入偏执的思维模式。 为预防偏执型精神障碍,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同时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如心理咨询或社交活动,以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