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干槽症多见于拔牙后口腔护理不当、吸烟、凝血功能异常或存在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干槽症是拔牙后牙槽窝骨面暴露并伴剧烈疼痛的并发症,主要与{拔牙创伤过大}、{口腔卫生不良}、{吸烟习惯}、{雌激素水平波动}、{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相关。
1、拔牙创伤过大
复杂拔牙手术如阻生智齿拔除可能导致牙槽窝骨壁大面积损伤,局部血凝块形成不良或脱落。术后表现为持续放射性疼痛伴腐臭味,需清创后填塞碘仿纱条促进愈合,可配合使用甲硝唑片、头孢克洛分散片等预防感染。
2、口腔卫生不良
术后未遵医嘱漱口或进食残渣滞留,易引发牙槽窝感染。患者需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避免用患侧咀嚼。若出现灰白色假膜覆盖骨面,需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并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给药。
3、吸烟习惯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影响创面供血,吸烟者发生率较常人高数倍。建议术前48小时至术后72小时严格禁烟,必要时采用尼古丁贴片替代治疗。已发生干槽症时需彻底清创并配合使用奥硝唑胶囊控制厌氧菌感染。
4、雌激素水平波动
口服避孕药或经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影响凝血功能,拔牙后血凝块稳定性差。此类人群应避开月经期拔牙,术后可遵医嘱短期服用氨甲环酸片,出现剧烈跳痛需立即进行牙槽窝搔刮术。
5、免疫系统异常
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伤口愈合能力下降。术前应控制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下,术后可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若发生骨质暴露需采用胶原蛋白海绵填塞辅助修复。
预防干槽症需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吮吸动作,48小时内进食温凉流质食物,使用注射器冲洗创面时注意力度。术后疼痛超3天或出现腐败性口臭应及时复诊,日常可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和蛋白粉促进组织修复,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经口腔科医师评估。
鞘膜积液可能导致阴囊变硬,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疼痛。鞘膜积液通常由先天性因素、感染、外伤、肿瘤等原因引起。
1、先天性因素:婴幼儿鞘膜积液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导致,通常表现为阴囊无痛性肿大,多数可自行吸收,家长需定期观察肿胀变化。
2、感染因素: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阴囊红肿热痛,可能伴随发热,家长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控制感染。
3、外伤因素:阴囊外伤后可能出现鞘膜积液伴血肿,表现为局部淤青和压痛,家长需立即冷敷并就医排除睾丸损伤。
4、肿瘤因素:罕见情况下睾丸肿瘤可继发鞘膜积液,表现为质地坚硬且持续增大的肿块,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家长发现异常肿块须立即就诊。
建议家长避免挤压患儿阴囊,穿着宽松衣物,若出现红肿发热或哭闹不安应及时至小儿外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