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小三阳145阳性多数情况不严重,属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常见状态,是否需要治疗需结合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综合评估。
1、病毒携带状态145阳性提示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通常代表病毒复制活跃度低,传染性较弱,肝功能正常时无需特殊治疗,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与病毒DNA。
2、肝功能异常若伴随转氨酶升高或肝脏超声异常,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加重肝损伤。
日常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避免高脂饮食,接种甲肝疫苗可降低混合感染风险,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小孩子拉大便带血可能由肛裂、肠息肉、细菌性肠炎、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引起,家长需及时观察孩子伴随症状并就医排查。
1、肛裂排便困难导致肛门黏膜撕裂,血液鲜红且附着于粪便表面。家长需增加孩子膳食纤维摄入,使用温水坐浴缓解疼痛,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复方角菜酸酯栓、利多卡因凝胶等药物。
2、肠息肉肠道良性增生可能因反复摩擦出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家长需配合医生进行肠镜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内镜下切除或随访观察,必要时使用止血敏、氨甲环酸、维生素K1等药物。
3、细菌性肠炎志贺菌或沙门菌感染导致肠黏膜损伤,伴随发热及黏液脓血便。家长需留取粪便标本送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药物,注意隔离消毒。
4、牛奶蛋白过敏免疫系统对乳蛋白过度反应引发肠炎,多见于婴幼儿配方奶喂养者。家长需改用深度水解奶粉,避免乳制品摄入,可遵医嘱使用西替利嗪、蒙脱石散、双歧杆菌等药物。
日常需记录孩子便血颜色、频率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血便持续或伴有精神萎靡时须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