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打点滴药物过敏需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处理,可通过抗过敏药物、补液支持、局部处理、监测生命体征、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药物过敏通常由药物成分刺激、个体过敏体质、药物相互作用、给药速度过快、既往过敏史等因素引起。
1、抗过敏药物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可快速抑制过敏反应,缓解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支气管痉挛。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症状。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过敏性紫癜有辅助治疗效果。使用前需确认患者无相关药物禁忌证。
2、补液支持
更换为0.9%氯化钠注射液维持静脉通路,加速过敏药物代谢排泄。对于出现低血压者需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扩容,必要时联合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提升血压。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及心肺功能,避免循环负荷过重。
3、局部处理
穿刺部位出现药液外渗需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皮肤潮红瘙痒可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黏膜水肿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处理时需严格消毒,避免继发感染。
4、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氧变化,过敏性休克早期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每15分钟测量血压,警惕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道梗阻。记录24小时出入量,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
5、病因治疗
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并更换输液器具,采集血样检测特异性IgE抗体。严重过敏需肌注肾上腺素注射液,支气管痉挛者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后续治疗应避免使用同类结构药物,病历标注过敏药物名称。
发生药物过敏后应保持平卧位避免直立性低血压,松解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期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海鲜等高蛋白致敏食物。日常需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就诊时主动告知过敏史。建议定期进行过敏原筛查,输液前做好皮试预防过敏反应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