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0次阅读
骨折断端移位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内固定手术、康复训练、药物辅助等方式治疗。骨折断端移位通常由外伤暴力、骨质疏松、肌肉牵拉、局部感染、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
1、手法复位
适用于轻度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医生通过牵引和反牵引手法使骨折端恢复解剖位置,常配合X光监测复位效果。复位后需立即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避免二次移位。儿童青枝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常见采用此法。
2、外固定
采用石膏托、高分子夹板或外固定支架维持骨折端稳定。外固定需保持4-8周,期间定期复查X光观察愈合情况。对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者,可能选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期间需注意观察末梢血运和皮肤状况。
3、内固定手术
严重移位骨折需手术植入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动力加压钢板适用于长骨骨折,锁定钢板适合骨质疏松患者,髓内钉多用于股骨胫骨骨折。手术能实现解剖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但存在感染、内固定失效等风险。
4、康复训练
骨折临床愈合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抗阻训练。上肢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需拄拐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康复周期通常需3-6个月。
5、药物辅助
遵医嘱使用接骨七厘片促进骨痂形成,碳酸钙D3片改善骨质疏松,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头孢克洛胶囊预防感染,迈之灵片消除肿胀。药物需配合物理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骨折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补充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量进食鱼肉蛋豆类。康复期避免吸烟饮酒,防止血管收缩影响愈合。定期复查X光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未受伤肢体的主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恢复期可逐步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剧烈跑跳直至骨愈合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