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

|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问题描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董兆如
董兆如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逐渐减退的病理过程,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长期下降,终末阶段常发展为肾功能完全丧失甚至尿毒症。了解其诱发原因和症状,及时干预和治疗,是防止病情加重的关键。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慢性肾衰是一种以慢性肾单位不可逆性损伤为基础的疾病,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缓慢发展。主要表现为体内代谢废物清除能力减退、电解质失衡、水分调节障碍等。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浮肿和高血压等系统性症状。
2慢性肾衰的常见诱因
①遗传因素:部分家族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多囊肾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应定期监测。
②环境因素:长期摄入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重金属接触可能损害肾脏。
③生理因素: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是慢性肾衰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它们会持续损害肾小球和肾血管。
④外伤: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若得不到良好治疗,急性肾衰可能转变为慢性肾衰。
⑤病理因素: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会直接导致肾脏纤维化,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3慢性肾衰的处理方法
①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血压控制药如缬沙坦、利尿剂如呋塞米以及磷结合剂如碳酸钙等,可减缓肾脏负担。
②饮食管理:低盐、低磷、低蛋白饮食是关键,优质蛋白如鱼类、鸡蛋可尽量保留摄入,同时避免高钾食品如香蕉。
③透析或肾移植:终末期肾病患者往往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适合条件的患者可选择肾移植,恢复肾功能。
④心理支持:慢性重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通过心理咨询或家人关怀可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定期体检并关注高危人群的筛查。对于患者而言,早期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并延缓疾病进展。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从专业医生处获得指导性建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低怎么回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低可能由垂体功能减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素替代治疗、病因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1、垂体功能减退:垂体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器官,垂体功能减退会导致激素分泌不足。这种情况可能与垂体肿瘤、手术损伤、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低血压、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以激素替代为主,如氢化可的松片每日20-30mg,分次服用。 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其水平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患者。治疗需逐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同时监测激素水平,必要时补充氢化可的松。 3、感染: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结核等可能导致垂体功能暂时性抑制,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低。这种情况通常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如使用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同时监测激素水平。 4、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可能影响垂体功能,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这种情况通常伴有皮疹、关节痛、口干等症状。治疗以免疫抑制剂为主,如泼尼松片每日5-10mg,分次服用。 5、肿瘤:垂体或下丘脑肿瘤可能压迫或破坏垂体组织,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这种情况通常伴有头痛、视力下降、多尿等症状。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如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术后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 日常饮食中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改善身体机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激素水平,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偏低的情况。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