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宝宝吃药就吐可能与喂药方式不当、药物味道刺激、胃肠敏感、疾病状态有关,可通过调整喂药方法、更换剂型、少量多次给药、就医评估等方式改善。
1、喂药方式不当建议家长采用半卧位喂药,避免平躺导致呛吐。喂药后竖抱轻拍背部,不要立即喂奶或大量饮水。可选择滴管或喂药器精准送服至舌根处。
2、药物味道刺激家长需咨询医生是否可更换为果味颗粒、混悬液等适口性更好的剂型。必要时将药粉混合少量果泥掩盖苦味,但需确保不影响药效。
3、胃肠敏感可能与胃肠功能未发育完善有关,表现为服药后反射性呕吐。家长需遵医嘱将药量分成2-3次间隔服用,或选择直肠栓剂替代口服给药。
4、疾病状态影响发热或咽喉肿痛时吞咽反射增强易引发呕吐,通常伴随拒食、哭闹。需医生评估是否改用注射剂,或使用多潘立酮口服液、益生菌等缓解呕吐症状。
若调整方法后仍持续呕吐,家长需及时复诊排除幽门梗阻等器质性疾病,避免强行喂药导致呛咳风险。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RH阴性而胎儿RH阳性的妊娠中,可能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溶血性贫血。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处理方法有孕期监测、宫内输血、新生儿换血治疗、免疫球蛋白注射。
1、孕期监测定期进行抗体筛查和胎儿超声检查,监测胎儿贫血程度和发育情况。
2、宫内输血当胎儿出现严重贫血时,可通过脐带穿刺进行宫内输血,改善胎儿贫血状况。
3、换血治疗新生儿出生后若出现严重溶血,需立即进行换血治疗以清除致敏红细胞和抗体。
4、免疫球蛋白对RH阴性母亲在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预防下次妊娠发生RH血型不合。
建议RH阴性孕妇定期产检,遵医嘱进行抗体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黄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