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9次阅读
小孩误吞异物可能引发窒息、消化道损伤等危险,危险程度与异物大小、形状、位置有关,常见风险包括卡喉、肠梗阻、穿孔等。
1、窒息风险家长需立即观察孩子是否出现面色青紫、剧烈咳嗽或呼吸困难。若异物卡在气道,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2、消化道损伤尖锐异物可能导致食道或胃肠划伤,家长需留意孩子是否出现呕血、腹痛。此时禁止催吐,应尽快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
3、肠梗阻风险较大异物可能阻塞肠道,表现为腹胀、呕吐。家长需记录误吞时间,就医后医生可能通过腹部平片或CT评估是否需要内镜取出。
4、毒性物质若误吞纽扣电池等腐蚀性物品,须2小时内急诊处理。家长需携带相同型号异物供医生参考,避免自行使用中和剂。
预防儿童误吞需将小物件放在高处,选择适龄玩具。误吞后即使无症状也建议24小时内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婴儿吐奶可能由喂养姿势不当、进食过快、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拍嗝、药物干预等方法缓解。
1、喂养姿势不当仰卧位喂养易导致奶液反流。建议家长采用半竖抱姿势,喂奶后保持婴儿头高位15-20分钟,无须特殊药物治疗。
2、进食过快奶嘴孔过大或饥饿过度导致吞咽空气。家长需控制单次喂奶量,选择合适流速奶嘴,喂奶间隔2-3小时,可配合婴儿益生菌调节胃肠功能。
3、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括约肌发育不全有关,表现为频繁吐奶伴哭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铝碳酸镁混悬液、西甲硅油乳剂或雷尼替丁口服溶液。
4、牛奶蛋白过敏通常伴有湿疹或血便,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严重者需医生开具氯雷他定糖浆、蒙脱石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治疗。
日常注意记录吐奶频率与性状,避免喂奶后立即平躺,若出现喷射性呕吐或体重不增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