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肿瘤科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青
李青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在CT检查中通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肿块,可能伴有钙化、坏死或出血。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CT表现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1、混杂密度肿块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在CT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上腺组织。肿瘤内部密度不均与出血、坏死、囊变等病理改变有关,部分病例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约80%的病例在CT上可观察到肿瘤包绕血管的特征性表现,尤其是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2、钙化灶

约50%-90%的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在CT上可见钙化,多呈斑点状、砂粒样或弧形。钙化分布可位于肿瘤中央或周边,弥漫性钙化提示肿瘤分化较差。钙化灶在CT平扫呈明显高密度,增强扫描后钙化区域无强化,可与强化明显的肿瘤实质形成对比。

3、邻近结构侵犯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常侵犯周围脏器及血管,CT表现为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模糊。常见侵犯部位包括肾脏上极、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等,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血管受压或包绕征象。肿瘤突破肾周筋膜时,CT可见筋膜增厚或中断,提示局部浸润。

4、淋巴结转移

CT可检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淋巴结短径超过10毫米或成簇分布。转移淋巴结多位于肾门、腹主动脉旁等区域,密度与原发灶相似,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晚期病例可见远处淋巴结转移,如纵隔、锁骨上区等。

5、远处转移征象

约50%的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初诊时已发生转移,CT可发现肝、骨、骨髓等远处转移灶。肝转移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骨转移可见溶骨性破坏或骨膜反应。骨髓转移在CT上难以直接显示,需结合骨髓穿刺确诊。

发现肾上腺区占位伴上述CT表现时,建议尽早就诊小儿外科或肿瘤科。完善尿儿茶酚胺代谢物检测、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CT评估疗效,注意保持患儿营养状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肿瘤破裂出血。术后患儿应遵医嘱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复发及远期并发症。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肾错构瘤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血尿?

肾错构瘤出现血尿通常与瘤体破裂、瘤体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合并其他肾脏疾病有关。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多数情况下无明显症状,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引发血尿。

瘤体破裂是肾错构瘤出现血尿的常见原因。肾错构瘤内的血管结构较为脆弱,当受到外力撞击、剧烈运动或血压突然升高时,可能导致瘤体内血管破裂出血。此时血液会进入泌尿系统,随尿液排出形成血尿。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腰部疼痛或腹部不适感。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出血程度,必要时采取止血治疗或手术干预。

瘤体增大压迫周围组织也可能导致血尿。随着肾错构瘤体积的增大,可能压迫肾脏实质或集合系统,造成局部组织缺血或微血管损伤。这种血尿通常为间歇性,出血量相对较少。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疼痛症状,但长期反复血尿可能引起贫血。定期监测瘤体大小变化对预防严重并发症很重要。

合并其他肾脏疾病时肾错构瘤更易出现血尿。如同时存在肾结石、肾盂肾炎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会增加出血风险。结石移动可能划伤瘤体表面血管,感染可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异常则使出血不易停止。这类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基础疾病,才能有效控制血尿症状。

建议肾错构瘤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外伤,定期进行超声或CT检查监测瘤体变化。出现血尿时应及时就医,完善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平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过度劳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若血尿持续或加重,需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等治疗措施。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