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伤口缝针后需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按时换药拆线、观察感染迹象以及合理饮食。
1. 保持清洁干燥
缝针后伤口需避免接触污水或污染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轻柔擦拭周围皮肤。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覆盖,但不宜长时间浸泡。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若敷料被渗液浸透应及时更换。
2. 避免剧烈活动
伤口愈合初期应限制关节大幅度运动,尤其是面部、关节处缝针部位。过度牵拉可能导致缝线断裂或伤口裂开。上肢伤口避免提重物,下肢伤口减少负重行走,必要时使用支具固定保护。
3. 按时换药拆线
根据医生指导定期更换无菌敷料,头面部伤口一般5-7天拆线,躯干7-10天,四肢10-14天。拆线后仍需保持伤口覆盖1-2天。不可自行提前拆除缝线,特殊体质患者可能需要延迟拆线。
4. 观察感染迹象
若出现伤口红肿热痛加剧、渗液呈黄绿色、伴有臭味或发热,可能提示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
5. 合理饮食
恢复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等促进组织修复,同时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新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精,吸烟者应戒烟,尼古丁会延缓伤口愈合速度。
缝针后48小时内可冰敷减轻肿胀,但禁止热敷。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伤口修复,若出现缝线周围皮肤发白、跳痛或不明原因渗血,应及时返院检查。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轻微瘙痒属正常现象,切忌抓挠,可咨询医生使用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拆线后1-2周内仍需避免阳光直射伤口,防止色素沉着。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通常没有辐射。核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生成图像,不同于X光或CT检查的电离辐射。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通过强磁场使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再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该过程不涉及X射线等电离辐射,因此不会对人体细胞造成电离损伤。检查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重复检查。但检查时需移除金属物品,避免磁场干扰或金属物体移动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因幽闭恐惧症或体内植入金属医疗器械无法完成检查。
极少数情况下,核磁共振检查可能因造影剂使用引发过敏反应,但常规头部检查通常无须注射造影剂。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含钆造影剂需谨慎评估风险。
检查前需告知医生体内是否有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金属植入物。检查后无须特殊防护措施,可正常饮食活动。若需多次复查,医生会根据病情权衡检查必要性,但辐射风险并非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