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拔完智齿缝针后判断干槽症需观察创口疼痛程度、气味及愈合情况。干槽症主要表现为拔牙窝剧烈疼痛、腐臭味和空虚感,可能由血凝块脱落或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处理。
拔牙后1-3天内出现逐渐加重的放射性疼痛,服用常规止痛药无效,疼痛可能向耳部或太阳穴扩散。创口可见暴露的骨面,血凝块溶解或缺失,局部牙龈肿胀发红,触碰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伴随口臭或口腔异味,用生理盐水冲洗时可见食物残渣滞留。
少数情况下创口表面假膜覆盖但内部感染,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低热,可能误判为正常愈合。吸烟或使用吸管可能增加干槽症概率,糖尿病患者或口服避孕药者风险更高。若术后72小时疼痛未缓解反而加重,或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复诊。
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剧烈运动,48小时后可轻柔漱口但禁止用力吐水。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或过热饮食。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异常疼痛或渗液时不可自行处理创口。定期复查确保血凝块稳定形成,保持口腔卫生但避免直接刷洗创面。
拔牙后两年未镶牙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咀嚼功能下降、牙槽骨萎缩等问题。
1、邻牙倾斜:缺牙区两侧牙齿会向空隙倾斜,导致牙缝变大易嵌塞食物,可能引发龋齿或牙周病。建议及时修复缺牙间隙。
2、对颌牙伸长:缺失牙对应的上颌或下颌牙齿会逐渐向下生长,造成咬合紊乱。需通过正畸或修复治疗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3、咀嚼功能下降:长期单侧咀嚼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为关节弹响或疼痛。应尽早进行义齿修复改善咀嚼效率。
4、牙槽骨萎缩:缺牙区颌骨缺乏生理刺激会逐渐吸收变薄,增加后期种植牙难度。骨量不足时可能需先进行植骨手术。
建议尽快到口腔修复科就诊,根据牙槽骨条件选择活动义齿、固定桥或种植牙等修复方式,日常注意保持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