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口腔科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徐建威
徐建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由细菌经口腔或牙齿病变侵入颌面部深层间隙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因包括牙源性感染、外伤或免疫功能下降等,治疗包括抗生素、手术引流以及支持性治疗。
1、主要原因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常见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牙源性感染:大约70%-80%的病例与牙源性病变有关,如龋齿、牙周炎、牙髓炎等。这些感染可通过牙根周围或骨髓腔扩散至颌面部间隙。
2外伤:如颌面部的撕裂伤、扎伤或术后伤口感染为细菌侵入口腔深部间隙提供了途径。
3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放化疗、长时间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引起的机体抵抗力减弱,使人更易感染病菌,增加感染风险。
4环境因素: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长期吸烟以及滥用抗生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为细菌生长提供温床。
2、可能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面部肿胀、剧痛、发热甚至吞咽、呼吸困难。重要的鉴别标志包括红肿部位界限不清、触感硬且有波动感,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及窒息风险。若出现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3、治疗方法
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综合采取以下手段:
1抗生素治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为常用药物,用于尽快控制感染蔓延。
2手术引流:如脓液形成,应切开间隙进行脓腔引流,同时彻底清创,防止感染复发。
3支持性治疗:保持口腔清洁,适当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必要时进行静脉输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4预防性措施:包括彻底清除龋齿病灶、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避免外伤和规范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感染诱因。
4、注意事项与恢复建议
遇到疑似牙源性疼痛或颌面部肿胀时,应尽早就诊,避免拖延形成间隙感染。感染控制后需定期复查,确保炎症完全消除。日常生活中,建议用软毛牙刷按时刷牙,戒烟,并以清淡饮食为主。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愈早治疗效果愈好,延误诊治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对潜在风险疾病如牙周病及时处理,是预防的关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根管治疗打麻药还疼吗

根管治疗打麻药后通常不会感到明显疼痛,但部分患者可能在麻醉不完全或局部炎症较重时仍会感到不适。根管治疗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感,但个体差异、麻醉效果及治疗复杂性等因素可能影响疼痛感知。若疼痛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1、麻醉效果:根管治疗前,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或阿替卡因,通常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药物能够阻断神经传导,显著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麻醉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因个体差异或局部炎症导致麻醉不完全。 2、治疗复杂性:根管治疗的复杂性可能影响疼痛感知。例如,牙髓感染严重或根管弯曲时,操作难度增加,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麻醉效果减弱。此时,医生可能需要调整麻醉剂量或采用辅助镇痛措施,如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因心理紧张或对治疗的恐惧而放大疼痛感。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医生可给予镇静药物辅助治疗。 4、麻醉药物选择: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阿替卡因和甲哌卡因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例如,利多卡因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阿替卡因则适用于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直接影响麻醉效果。 5、术后护理:根管治疗后,麻醉效果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可能感到轻微不适或疼痛。术后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并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咀嚼硬物。若疼痛持续或加剧,应及时复诊。 根管治疗后的饮食应以软食为主,如粥、面条和蒸蛋等,避免过热或过冷的食物。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复查。适当的护理有助于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恢复。若出现异常症状,如持续疼痛或肿胀,应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