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耳朵流脓结痂是什么原因

| 1人回答 | 80次阅读

问题描述:
耳朵流脓结痂是什么原因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立红
张立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耳朵流脓结痂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湿疹、鼓膜穿孔、外耳道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耳朵流脓结痂通常由感染、炎症、外伤等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多因细菌感染、频繁掏耳或污水进入耳道导致。患者可出现耳朵流脓、结痂、疼痛、瘙痒等症状。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掏耳,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若伴随明显肿胀,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减轻炎症。

2、中耳炎

中耳炎常继发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化脓性炎症。典型表现为耳痛、流脓、听力下降,脓液干燥后形成痂皮。急性期需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配合苯酚甘油滴耳液局部消炎。若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可能需鼓室成形术治疗。

3、外耳道湿疹

外耳道湿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变,与接触过敏原、湿热环境刺激有关。特征为耳道皮肤红斑、渗液、结痂伴剧烈瘙痒。治疗需避免抓挠,减少洗护用品刺激,可局部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渗液较多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结痂处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创面。

4、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多由外伤、爆震或中耳炎加重引起,穿孔后外耳道分泌物与炎症渗出物混合形成脓痂。患者常有耳闷、耳鸣、传导性听力障碍表现。小穿孔可观察自愈,大穿孔需手术修补。期间需预防感染,禁用滴耳液,可口服头孢呋辛酯片预防细菌感染,避免用力擤鼻。

5、外耳道真菌感染

外耳道真菌感染常见于潮湿环境、滥用抗生素人群,耳道可见白色絮状分泌物与黄褐色痂皮,伴顽固性瘙痒。确诊需取分泌物镜检,治疗需彻底清理耳道,局部涂抹克霉唑乳膏或硝酸咪康唑乳膏,严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棉签反复擦拭。

日常需避免自行掏耳或异物入耳,洗澡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流脓结痂期间禁用硬物清理,可用无菌棉球轻柔吸收分泌物。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伴随发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诊排除颅内并发症。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严格遵循医嘱完成药物治疗周期。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地塞米松会导致耳鸣吗

地塞米松可能导致耳鸣,但概率较低。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炎、抗过敏及免疫抑制治疗,其引发耳鸣的情况多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或疗程过长有关。

使用地塞米松后出现耳鸣可能与药物对耳蜗或听神经的暂时性影响有关。部分患者因药物代谢较慢或对激素敏感,可能表现为耳鸣、眩晕等耳部症状,通常停药后可逐渐缓解。短期小剂量使用地塞米松时,耳鸣的发生概率极低,多数患者无此类不良反应。

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地塞米松,可能因内耳微循环障碍或电解质紊乱间接诱发耳鸣。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略高,需密切监测听力变化。极少数情况下,地塞米松可能与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如某些抗生素),协同增加耳鸣风险。

出现耳鸣后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日常注意减少噪音暴露,保证充足睡眠,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降低耳部不适风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