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发烧时手脚发烫可能与体温调节异常、末梢血管扩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等因素有关。
1. 体温调节异常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产热增加,手脚作为散热器官血流加速。建议保持环境通风,用温水擦拭四肢辅助散热。
2. 末梢血管扩张发热时机体通过扩张外周血管促进散热,表现为手脚温度升高。可适当减少衣物覆盖,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刺激皮肤。
3. 感染性发热可能与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关,通常伴随寒战、乏力等症状。需就医明确病原体,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阿莫西林等药物。
4. 非感染性发热可能与甲状腺危象、中暑等病症相关,常见意识模糊、心率加快等表现。需急诊处理原发病,临床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或β受体阻滞剂。
发热期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水,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超过38.5℃或出现惊厥应及时就医。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通过充足日照、膳食补充、维生素D制剂补充、定期监测等方式预防。该病主要由光照不足、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充足日照每日暴露面部和手臂于阳光下15-30分钟,紫外线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婴幼儿需在树荫或遮阳棚下进行。
2、膳食补充母乳喂养婴儿需补充维生素D制剂,幼儿及成人可多食用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同时保证钙质摄入。
3、制剂补充高危人群如早产儿、纯母乳喂养儿需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常用制剂包括维生素D3滴剂、维生素AD胶丸、胆维丁乳等。
4、定期监测孕期妇女、生长发育期儿童应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发现不足时及时调整补充方案,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中毒。
预防期间需注意维生素D与钙的协同补充,冬季或高纬度地区居民应增加制剂补充剂量,出现骨骼畸形等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