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肠癌可通过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腹部肿块等症状初步判断,确诊需结合肠镜和病理检查。肠癌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肠道炎症、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吸烟饮酒、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
1、排便习惯改变
肠癌可能导致排便频率突然增多或减少,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肿瘤刺激肠道可引发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出现粪便变细或棱角状。这类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时,建议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2、便血
肿瘤表面溃破会导致便中带暗红色血液,左半结肠癌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需与痔疮出血鉴别,肠癌便血常混有黏液,伴有粪便性状改变。临床常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辅助止血。
3、腹痛
肿瘤生长可引发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多位于中下腹部。肠梗阻时出现腹胀伴呕吐,听诊肠鸣音亢进。腹部CT检查能显示肠壁增厚情况,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症状。
4、体重下降
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10%需警惕。肿瘤消耗、食欲减退及消化吸收障碍是主因,可能伴随贫血貌、乏力等表现。营养支持可选用肠内营养粉剂,同时需排查其他消耗性疾病。
5、腹部肿块
右半结肠癌可在右下腹触及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且压痛不明显。肿块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超声检查有助于初步评估。确诊需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常用奥沙利铂注射液等辅助化疗。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粪便潜血检测,高风险群体需定期肠镜检查。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或止痛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