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补牙时牙医未戴手套存在疾病传播风险,可能通过血液或唾液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器械消毒不彻底、口腔黏膜破损、医源性交叉感染、病毒载量高低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力状态。
1、血液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微量血液接触传播。口腔治疗中若发生牙龈出血,未戴手套的牙医手部伤口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病毒可能经破损皮肤进入体内。这类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长,对消毒剂抵抗力强。
2、唾液传播风险:
艾滋病病毒虽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但口腔溃疡或牙龈出血时,含有病毒的唾液接触医护人员手部伤口仍存在理论感染可能。不过病毒在唾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实际传播概率小于血液接触。
3、器械交叉感染:
高速手机等牙科器械可能产生气溶胶,未戴手套操作会增加病原体附着在器械表面的风险。若器械消毒不彻底,后续患者可能通过黏膜接触感染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体。
4、细菌感染可能: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口腔细菌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导致局部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出现菌血症,但健康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5、其他传播途径:
人乳头瘤病毒可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增加口腔疣或咽喉病变风险。幽门螺旋杆菌在牙菌斑中存活,未规范防护可能造成消化道疾病传播。
建议观察2-3个月窗口期,期间避免献血或高危性行为。可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若为阴性建议接种疫苗。日常加强口腔卫生,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线清洁,减少糖分摄入以预防龋齿。出现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患者有权要求医护人员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