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常见原因包括药物性肝损伤、合并病毒性肝炎、机会性感染及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引起肝酶升高,表现为转氨酶异常。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可遵医嘱使用谷胱甘肽、水飞蓟宾等保肝药物。
艾滋病患者常合并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需完善肝炎病毒筛查,联合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
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可引发肉芽肿性肝炎。需针对病原体治疗,同时加强免疫重建,表现为发热伴碱性磷酸酶升高。
非霍奇金淋巴瘤或卡波西肉瘤累及肝脏时,可出现胆红素升高及肝肿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采取化疗或靶向治疗。
艾滋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黄疸或持续肝酶升高需及时就医。
艾滋病晚期患者生存期通常为数月至2年,实际时间受到病毒载量、免疫状态、合并感染、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的影响。
血液中HIV-RNA水平越高,疾病进展越快。通过抗病毒治疗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显著延长生存期。
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50个/μL时机会性感染风险剧增。定期监测免疫指标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
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机会性感染会加速病情恶化。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可降低感染概率。
规范服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等抗病毒药物组合,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晚期患者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免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