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后做免疫组化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免疫组化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表达,帮助区分肿瘤类型、判断良恶性、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明确诊断:免疫组化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蛋白,帮助病理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例如,检测细胞角蛋白可辅助诊断上皮源性肿瘤,而波形蛋白则有助于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
2、区分类型: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蛋白表达谱。免疫组化可帮助区分肿瘤的具体类型,如乳腺癌中检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的表达,有助于确定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3、判断良恶性:某些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例如,Ki-67的高表达提示细胞增殖活跃,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相关。
4、评估预后:免疫组化结果可提供预后信息。例如,乳腺癌中HER2阳性提示预后较差,但同时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5、指导治疗:免疫组化结果可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肺癌中检测PD-L1表达水平可帮助判断是否适合免疫治疗,而EGFR突变检测则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
穿刺后做免疫组化有助于全面评估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饮食上应保持均衡营养,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蛋、豆类等,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护理上需注意穿刺部位清洁,避免感染,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