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截瘫病人漏尿主要与神经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有关,常见原因有逼尿肌过度活动、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尿路感染、膀胱容量减少以及排尿反射异常等。建议及时就医评估,通过药物、导尿或手术等方式干预。
1、逼尿肌过度活动
脊髓损伤后,大脑对膀胱逼尿肌的控制减弱,可能出现不自主收缩。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漏尿,可通过尿动力学检查确诊。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或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药物抑制逼尿肌活动,配合定时排尿训练。
2、尿道括约肌失调
支配尿道外括约肌的骶髓神经受损时,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或体位改变时漏尿明显。盆底肌电刺激和盐酸米多君片可能帮助改善功能,严重者需植入人工尿道括约肌。
3、尿路感染
长期导尿或残余尿增多易引发细菌感染,炎症刺激加重尿失禁。患者可能出现尿液浑浊、发热等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或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同时增加水分摄入。
4、膀胱容量减少
长期尿潴留导致膀胱壁纤维化,储尿能力下降。表现为少量尿液即产生强烈尿意。可通过间歇导尿配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溶液治疗,必要时行膀胱扩大术。
5、排尿反射异常
骶髓以上损伤可能形成反射性排尿,但缺乏意识控制。表现为突发性漏尿伴下肢痉挛。可尝试盐酸黄酮哌酯片缓解痉挛,配合神经电刺激训练建立条件反射。
截瘫患者需每日记录排尿日记,限制咖啡因摄入,保持会阴清洁。护理者应每2-3小时协助排尿,使用吸尿垫时注意皮肤保护。康复期可尝试生物反馈治疗,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和残余尿测定。出现发热或血尿需立即就医。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不大可通过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预防血管痉挛、对症治疗、严密监测等方式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外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因素引起。
1、卧床休息
患者需绝对卧床4-6周,头部抬高15-30度,避免剧烈活动及情绪波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因咳嗽、排便等动作导致颅内压骤升。急性期禁止下床活动,必要时使用便盆或尿壶。
2、控制血压
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可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片、乌拉地尔注射液等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诱发再出血,同时监测心率变化。高血压患者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擅自停药。
3、预防血管痉挛
发病后3-14天为血管痉挛高发期,可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口服盐酸法舒地尔片。每日记录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速度。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时需及时处理。
4、对症治疗
头痛剧烈者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呕吐频繁者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癫痫发作时静脉推注地西泮注射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5、严密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每日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观察瞳孔变化及颈强直程度,警惕脑积水或再出血。定期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后需行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动脉瘤患者后期可能需介入栓塞术。
患者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用力排便,可适当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泡温泉及乘坐飞机。家属需学会识别头痛加剧、呕吐、意识模糊等再出血征兆,康复阶段可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