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护理有什么措施

| 1人回答 | 94次阅读

问题描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护理有什么措施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彭玉平
彭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主任医师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保持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心理疏导、遵医嘱用药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下腔积聚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多与头部外伤有关。

1、保持卧床休息

患者需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或突然改变体位。卧床期间应定时协助翻身,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需注意保护头部,动作轻柔缓慢,避免头部晃动或受到撞击。卧床休息有助于减少脑部血流波动,促进血肿吸收。

2、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加重、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每日测量体温4次,警惕感染征象。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现异常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预防并发症

加强呼吸道管理,协助排痰,预防肺部感染。保持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适当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避免便秘。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4、心理疏导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减轻焦虑情绪。鼓励家属陪伴,提供情感支持。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对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需采用简单明确的交流方式,避免刺激和冲突。

5、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服用胞磷胆碱钠片营养神经,必要时使用苯巴比妥片控制癫痫发作。不得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嗜睡等。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脑组织修复。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血肿吸收情况。出院后需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肢体活动,发现异常及时返院就诊。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病情复发。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不大怎么办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不大可通过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预防血管痉挛、对症治疗、严密监测等方式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外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因素引起。

1、卧床休息

患者需绝对卧床4-6周,头部抬高15-30度,避免剧烈活动及情绪波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因咳嗽、排便等动作导致颅内压骤升。急性期禁止下床活动,必要时使用便盆或尿壶。

2、控制血压

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可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片、乌拉地尔注射液等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诱发再出血,同时监测心率变化。高血压患者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擅自停药。

3、预防血管痉挛

发病后3-14天为血管痉挛高发期,可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口服盐酸法舒地尔片。每日记录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速度。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时需及时处理。

4、对症治疗

头痛剧烈者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呕吐频繁者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癫痫发作时静脉推注地西泮注射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5、严密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每日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观察瞳孔变化及颈强直程度,警惕脑积水或再出血。定期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后需行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动脉瘤患者后期可能需介入栓塞术。

患者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用力排便,可适当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泡温泉及乘坐飞机。家属需学会识别头痛加剧、呕吐、意识模糊等再出血征兆,康复阶段可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康复锻炼。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