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脓胸通常需要引流治疗,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暂时无法引流。脓胸是脓液积聚在胸膜腔内的感染性疾病,及时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少数禁忌情况需优先处理基础问题。
脓胸患者若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显著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此时直接穿刺引流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这类患者需先纠正凝血功能,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待凝血指标改善后再考虑引流操作。另一种情况是脓胸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无法耐受引流过程中的体位变动或胸腔压力变化,可能诱发呼吸循环衰竭,需先稳定生命体征。
极少数情况下,脓胸已形成多房分隔或纤维板形成,单纯穿刺引流效果有限。这类患者需通过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进行纤维板剥脱,此时传统引流仅作为术前过渡措施。部分包裹性脓胸若脓腔过小且无全身症状,可能先尝试抗生素治疗观察,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引流。治疗期间需保持半卧位休息,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等促进恢复,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体位变化。所有脓胸患者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不可自行中断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发烧6天属于异常情况,通常需要就医评估。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一般持续3-5天,超过5天可能提示病情进展或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多由病毒侵袭引起,初期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随咽痛、拒食、流涎等症状。口腔检查可见咽峡部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多数患儿发热在3-5天内逐渐消退,伴随症状也会相应缓解。若发热持续6天,可能反映病毒载量较高、继发细菌感染或出现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此时需关注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心率等变化,警惕脱水、惊厥等风险。
少数情况下,发热持续可能与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类患儿病毒清除能力较弱,病程可能延长。此外,若早期误诊为普通感冒而未能及时隔离治疗,可能导致病毒持续复制,延长发热时间。极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耐药性肠道病毒感染,对抗病毒治疗反应不佳,也会表现为发热迁延。
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通过血常规、CRP、心肌酶谱等检查评估病情。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开喉剑喷雾剂等局部抗病毒药物,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护理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温凉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用生理盐水漱口有助于缓解口腔不适,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危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