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3次阅读
小孩被老鼠咬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鼠咬热或出血热。老鼠咬伤可能传播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建议家长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就医。
1. 局部红肿疼痛
被咬部位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明显红肿、压痛,伤口边缘可能呈现紫红色。老鼠牙齿携带的细菌如巴斯德菌会导致伤口感染,表现为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化脓。家长需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后覆盖无菌敷料,避免儿童抓挠。
2. 发热寒战
病原体侵入血液后可能引起38℃以上发热,伴随寒战、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鼠咬热常见于感染小螺菌或念珠状链杆菌,体温可呈间歇性升高。家长应每4小时监测体温,若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需急诊处理。
3. 淋巴结肿大
咬伤部位邻近的淋巴结可能在2-3天后肿大,如手部咬伤可见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且有触痛。这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反应,若淋巴结直径超过2厘米或伴随皮肤破溃,提示可能存在鼠疫杆菌感染。
4. 皮疹瘀斑
部分患儿在发热后会出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手掌、足底等部位。汉坦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出血点,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瘀斑。家长发现此类皮疹应立即告知医生,可能需要完善凝血功能检查。
5. 头痛呕吐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提示可能发生钩端螺旋体性脑膜炎。这类症状多在咬伤后1-2周出现,患儿可能同时存在眼结膜充血、小腿肌肉压痛等表现,需通过腰椎穿刺明确诊断。
家长应将被咬儿童送往感染科或急诊科,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破伤风抗毒素、多西环素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药物。日常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观察2周内是否出现异常症状,避免接触鼠类活动区域。被咬后10天内若出现关节痛、意识模糊等表现需立即复诊。